儿时过年最关心的一个是新衣服,再一个就是放鞭炮了。儿时的家里因为兄妹多而很穷,过年的新衣服新鞋都是妈妈亲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孩子多需要做的活计也就特别多,母亲其实从入冬就开始忙活了,搓麻绳、纳鞋底、糊鞋帮、做新衣很辛苦。记得儿时半夜几次起来尿尿的时候,总是看见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飞针走线,第二天早晨还是母亲叫床起来吃饭上学,真不知道母亲为了孩子们能在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新鞋一天只睡几小时,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儿时放鞭炮可没有现在这么虎气大方,那时家里是没有什么钱可以给孩子们用来买鞭炮的。孩子们也自有办法,收拾、整理家里的破衣服烂鞋或者去拾烂货卖给收破烂的换钱也要买鞭炮的,能买上两三挂小炮一两十个二踢脚就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了。小的鞭炮会拆开来数着一个一个的放,大的二踢脚更是提前做好计划的,除夕、春节、初五、十五都不能少,虽然鞭炮不多但玩的开心快乐,比起现在来好像要有意义的多。
现在人们除夕晚上有联欢晚会的陪伴,所以守夜是很容易的事,迎新的爆竹也是在交夜的时候家家户户同时响起。儿时没有什么可娱乐的所以除夕守岁是坚持不下来的,初一的早晨会在三四点早早起床,穿戴好母亲早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服,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点旺草,就是把头天准备好的用红绳捆好的谷草点燃,口里振振有词地念叨着越烧越旺,寓意新的一年万事胜意蒸蒸日上,然后高高兴兴放鞭炮,快快乐乐吃饺子。
吃饭后就是去给邻居的叔叔婶婶、大爷大娘们去拜年,不管遇上任何人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过年好”,东家出来西家进去、这里看看那里转转,吃着好吃的糖果、瓜子之类,看着年轻人和孩子们花花绿绿打扮,还有大街上爱好娱乐的人们敲锣打鼓、荡秋千,年的气氛真是特别的浓。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淡了。儿时的记忆实在是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