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过去是为了把失败避免 2005年春节,有机会到中山莊田家俱鸽舍负责管理鸽子,“中山”的种鸽很多,分配有三个区,每个区域都为“死棚”种鸽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场;欢乐的种鸽可以在这个宽敞的活动场自由盘旋,好比在自然环境中差不多。
但有些种鸽依然在过冬的时候,膘肥体胖的,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是弊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年、第二年的成功原配对,竟然在第三年作出的后代,在公棚的比赛中名落孙山甚至丢失;而每年作育的成绩鸽,基本上都是年轻而新组合的配对作育出的,到了第二年,渐渐也出现不如头年的现象;是种鸽配对不合理还是血统组合出的后代不稳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一次,鸽友聊天时,有位鸽友无意中说出,他由于工作关系,每天只能晚上才有时间给种鸽喂食,他连续几年把幼鸽送到公棚成绩还都很不错,曾经有过公棚前十的记录;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反思,他每天一餐给种鸽,在严寒的冬季,并没有影响种鸽第二年的繁殖,而且所出后代公棚比赛成绩满意,这样管理种鸽肯定没有坏处;原来我们在“中山”时,虽然种鸽有相对宽敞明亮的活动场,但依然是不节制的喂食,种鸽依然是膘肥体胖的,也许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可问题想通了,原“中山鸽舍”一夜间的突然转让,我没机会实施我的想法了,再说,给种鸽一餐制的说法,很多人也未必接受,原因是喜欢的东西生怕出问题,这也是常理,没办法。
2008年初,一个要好的朋友购买了“中山”转让后减员下来的一些鸽种,这些种鸽很瘦,因为从大年三十开始,转让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始大量减员,每天都有前来买鸽子的鸽友,抓鸽子看鸽子搅的鸽子吃不好休息不好的,有时一天也就吃一顿食,就这样,鸽子就瘦了;买回家不久,鸽子也就是刚刚适应新的鸽舍环境,就到了种鸽配对的时间了;就是这些“瘦”种鸽,所作出的后代,送公棚检验结果的确很理想;辽宁盘锦鹤乡公棚选送8羽,除封棚时缺少一羽外,其余7羽全部打到决赛,并且归巢6羽入赏4羽,分别获亚军、195名、341名和418名;除了195名不是这批鸽子作育的外,其余三羽入赏鸽父母均是这批鸽子作育;与盘锦锦江鸽舍联合打团体,以入赏6羽的成绩获得团体亚军,其他公棚的成绩也很不错。
这个“歪打正着”的管理结果,却没有影响种鸽的正常作育,而且所作育的后代成绩还真不错。结论:种鸽若是休闲期身体过胖,配对前必须减肥。
就这样,2008年底,我收购了一些原“中山”的种鸽,正好可以一试这些鸽子改变从前管理后的结果。休闲期就实施起了“一餐制”的管理方法;事实证明,此法可行。
2009年,依然是原“中山”的种鸽,换了管理后,结果,总体成绩令人满意。所出幼鸽参赛7家公棚,结束5家比赛后,成绩最不理想的是天津津福公棚获51名,而其他公棚的成绩都有前50的记录。在2009年,公棚损失大的情况下,能获得这样的理想成绩,我感觉这不单存是种鸽和选配的因素,绝对和改变种鸽的管理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悟出:比赛成绩好,种鸽管理也很重要。但这也绝非唯一,还有其他因素;所以说,养鸽不容易,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2009年,选择了七家公棚:辽宁鹤乡公棚、辽宁祺样公棚、天津津福公棚、石家庄金霸公棚、石家庄点将台公棚、江苏扬州三和公棚、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公棚--“铁鸽三项”公棚。
2009年10月22日决赛--鹤乡公棚选送42羽,200KM上笼37羽获4774羽37名,预赛上笼25羽获2785羽7名指定鸽A组冠军,决赛上笼15羽归巢11羽入赏6羽获2030羽18名、34名(三关鸽王10位)、85名、235名、322名、334名,团体17名。
2009年10月22日决赛--祺阳公棚选送12羽,180KM上笼9羽获3387羽34名,预赛上笼9羽,决赛上笼6羽归巢3羽入赏2羽获2002羽28名(预赛195名)、288名。
2009年10月26日决赛--津福公棚选送12羽,300KM上笼9羽,400KM上笼8羽获3739羽31名,决赛上笼6羽归巢4羽入赏1羽获2571羽51名。
2009年11月02日决赛--金霸公棚选送12羽,预赛上笼7羽,决赛上笼3羽归巢1羽入赏1羽获4996羽45名(全棚当天仅归95羽);双关综合50位。
2009年12月05日决赛--“铁鸽三项”公棚先送23羽,预赛上笼9羽归巢7羽获2727羽84名,决赛上笼7羽归巢7羽入赏2羽获2463羽19名、280名;后三关上笼5羽,第二关500KM获1473羽25名,最后一关600公里损失3羽归巢两羽,其中一羽获六关综合成绩43名。
2009年12月19日决赛--江苏扬州三和公棚选送5羽,预赛上笼4羽获1467羽第8名 决赛上笼3羽归巢一羽获975羽183名。
2009年12月27日决赛--石家庄点将台公棚选送5羽,预赛上笼5羽获4274羽108名、258名、413名、523名,决赛上笼4羽归巢2羽获3423羽235名。
总结过去是为了把失败避免,今年我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