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来到这里,便因为能够有共同的爱好的气氛所吸引和感染,豁然间打开了自己埋藏已久的曾经记忆。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几日来内心频频涌动儿时养鸽片断,如同多年来的种种偶然间跳出的心绪,让我总难明白,为何鸽子如此奇妙,让我多年不能忘怀,流连在记忆深处不可消散。 养鸽日记,回忆的日记,我希望能够把那段星星点点,纪录在这里,将我带回那段快乐的时光...
那该是1986年,我当时念小学四年级,最早接触鸽子之前是先接触的小鸟。班级里有个叫赵志刚的同学,起初他也是喜欢鼓捣鸟,跟着邻居老大爷去山上网鸟,他每次也拿着一个小笼子一起去,那个笼子叫“拍笼”,一尺多长,中间有个象菜篮子的竹把,左右两边是两个相连的小隔笼,一边的笼子上面是个“拍门”,门上有一杠杆,杠杆的末端呈现一块小鸟落脚的站处,站处旁边也就是竹把上插上几缕粟子,当落下的鸟儿想要吃粟子时,就会站到杠杆的末端,由于重力作用,使相连的“拍门”落下,便把小鸟扣在下面的笼里。而另一边的笼里事先关好一只善叫的鸟,作为“引子”,叫声吸引路过的小鸟注意。清早天色拂晓时,把笼子挂在树梢高处,人便尽量离开一段距离到远处聊天,大概两三小时后再回来,看到笼子里就可能被拍到一只小鸟。那个年代,很多人家的房上可见到这样的小“拍笼”,叔叔大爷们以此为业余生活的一项乐趣。
跟着同学和老大爷去过山上一次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回来后用了几天的时间,把收集来的竹棍用菜刀削成一根根竹钎子,又用家里烧火的柴砍成木条作为笼子的框架,把木条钻上规则的小眼儿,把竹扦子插到眼儿里做成笼子,虽然整体总是歪歪扭扭,却也结实。只是拍门和杠杆颇费周折,几次返工,因为找不准杠杆的受力角度,角度小了,杠杆失去作用,鸟落上去而“拍门”也翻不过来,角度大了,还没等鸟来,自己就被一阵小风吹翻过来。更着急的是,因为我没有粟子,也不知道去要点来用,就自己用铁罐头皮做了一个小碗,在里面放上小黄米,但是这个小碗没地方放置,就用小钉钉在了杠杆末端,经常还没拍到鸟,“拍门”自己不小心翻过来,碗里的小米就撒了一地。然后从兜里再掏出来一些放上去,把拍门整理好,不一会又翻了,又撒了,再放,再翻,鸟的影子还没见到,笼子里和地上就到处都是小米了。一塌糊涂空空而回,留在了山上半斤多的供销粮就支援过路的鸟群了。
我的那个“拍笼”从来就没有“引子”鸟,也从来就没拍成过一只鸟,却自得其乐,毫不气馁的玩了一个冬天...家里的小米也用没了,呵呵,当母亲过后发现时,还臭骂了一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