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仅靠两羽鸽子,在短短四年时间,便实现了“以鸽养家”。如今,他的鸽舍墙上挂满了公棚赛获奖鸽的照片。谈到成功的秘诀,他笑称:“可能就是胆子大,脑子也活。”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是一段从零开始、不断摸索与突破的成长之路。 刚入行时,他也曾经历低谷,比赛成绩并不理想。但仅仅一年之后,他的鸽群就开始崭露头角。回忆起自身经历,那时候第一窝幼鸽出壳,一羽雨点、一羽花鸽。出于习惯和心理预期,他给雨点套上了大特比环,而花鸽则只是小特比环。
没想到的是,这只被“低估”的花鸽后来竟在四关鸽王赛中获得第六名,七关鸽王赛中位列第十,为他捧回重磅奖杯。起初,他也和其他鸽友一样,对羽色有所偏爱,总觉得灰鸽、雨点鸽更好,而花鸽则显得特殊甚至“不靠谱”。
但随着比赛的深入,他对羽色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看到它飞得那么好,我也就不再纠结羽色了。”他说,“还是要用平常心去对待每一只鸽子,羽色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番话道出了许多鸽友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现实中,花鸽获奖的比例确实偏低,但这并非羽色本身的问题,而是交鸽基数所致。由于大多数参赛鸽是灰鸽,花鸽自然显得稀少而显眼,也因此更容易被人记住。
然而,这位年轻鸽友也意识到,玩鸽不能只追求某种单一羽色。如果一味追求白色或浅色鸽,很容易导致种群退化。色素变浅的同时,羽质也会下降,直接影响鸽子的飞行能力和遗传品质。
从最初对羽色的执念,到如今理性看待。或许,每一羽鸽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因为飞翔的梦想,从不因羽色或某一特质而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