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赛什么?回到赛鸽朴素的初衷,定向/聪颖能力,健康/耐翔能力,恋巢/亲和力,这是进行比赛预测的最基本的知识系统。鸽子在飞,定向、耐翔、恋巢是缺一不可的,但是这三者都是不可控的,不是简单相加就得出必然的结果,让人深陷其中,不知所以。 面对这项神秘的生命运动,就算运用现代的智能机器,也是一个无解的谜团。因为很多东西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仅依靠经验在勉强支撑,没有必然的逻辑和佐证关系,所以,“谁都不服谁”,混杂着人类的变幻情绪和地方情怀,观点不一,就会由争吵逐步到抬杠,甚至言语的相互攻击,完全迷失自我。面红耳赤的论战之后,似乎“科学真理”就掌握在舌尖上,事实果真如此么?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空气流过鸟类翅膀之速度差产生升力来解释鸟类的飞行,制造出属于人类的飞机。“科学”建立在仿生的基础上,不断地检测机翼角度,改变推力,利用既定的公式,完善飞机更新换代的系统性工程。这似乎很好理解!
回到正题,什么样的翅膀更适合鸽子的急速/持久飞行呢?赛鸽人有自己的解释,是主羽的长短和间隙,羽条的宽度和油润,特别将军条的韧性和破风;附羽的长短排列,甚至覆背多少……这些都是熟悉的词语,是经验的阐述,充其量是围绕皮毛的分析;深入一些,有人会考虑翅膀的收缩力度如何,翅膀是否内收抱胸,翅膀筋是否放得舒展,这个还是通过“手感”来琢磨。
随便插一句就是争论的开始,不仅要注意平面的条羽,也要注意翅膀的厚度吧,弓起和平展哪个更有利于飞翔?厚翅膀是有利于破风还是形成风阻呢?翅膀保持的升力控制在什么范围最佳呢?雏鸽翘翅问题是精品选拔还是淘汰的对象?……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谁又留心关注这些“蹊跷的观点”呢?我们一直都那样看翅膀,这不是“科学的解释”,只不过增加了经验判断的角度罢了。
现代西方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化学分析病理,运用血液循环体统解决实际问题(打针吃药),连带着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等,许多问题能够在这儿找到闭环和逻辑关系。鸽子毛滴虫起黄,甲硝锉口服,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杀死和抑制病菌,“科学”解释治疗的过程。
OK,如此去解释赛鸽翅膀问题如何?翅膀肌肉的构成(翅根,中翅,翅尖)是否发达/赘肉,运动后乳酸含量多少,血管营养的丰富程度,毛管的内部构造解剖,不同时期的发育变化等……一个显微镜就已经头大,辅助机器也是空门,抽血化验就那几两肉,解剖刀能割出冠军的翅膀标准吗?算了吧,翅膀又不是静止的,空中不同的姿态需要鸽子自己去调整掌控,有那个功夫,不如关注一下鸽子防撞网的反应能力!爱好而已,没必要如此较真。
一个翅膀尚未搞定,运用“科学”来架构知识体系,合理预测赛鸽运动?利用系统化和数据化的模型解释赛鸽的归巢?是不是挺折磨人啊。
预测,是指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活动。我们打指定鸽,通过观察赛鸽的前期归巢的时间和归巢后的自然表现做出预测,依据的仍然是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数据模型和体检标准。医院已经实现了机器监控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状况,没有人会为指定鸽做相应的监控护理(这家伙到处乱跑,不安分啊);没有人会抽鸽子的血来检测乳酸堆积程度,分析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代谢能力,针对性的营养和放松治疗更是无从谈起的;增加人为干预,如更改换羽时间,实行鳏夫法等手段,达到比自然状态更快归巢速度的预测。
鳏夫法会提升鸽子体内的肾上腺激素,真能有效提升鸽子的归巢欲望吗?会不会形成无脑乱飞,跟随其他鸽子去寻找“自由”?换羽周期的改变,带来生物体的综合体质变化有哪些呢?连鸽子日常的生活的基础标准数据库都没有,谈什么对比波动差异!有那个功夫清理一下呼吸道,是不是胜算更大些。指定成功依靠的还是直觉的“蒙”,毕竟,“赢钱就好”。
如何面对/处理赛鸽的诸多问题,西医的“科学”是一片“空缺”数据库,没有基本的标准和必然的逻辑关系;利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应该可以从容应对吗?我们都知道针灸和穴位,扎针可以健身治病,效果还是不错的。可中医的经络图,不是建立在“西方科学”的解剖学和血液循环系统上的,没有任何的现代科学依据(解剖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人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制和模仿,是一种千年文化的传承,甚至是一种玄学吧。
现代科学分析说,人参和萝卜并没有什么成分差异,但是吃一盘萝卜是轻松的,吃一盘人参估计要流鼻血吧。同样,我们知道栉膜是鸽子用来采集光线的器官,我们不在乎所谓的解剖分析,但我们更愿意谈眼砂和眼痣,津津乐道,以此来判定鸽子优劣的一个标准。我们“背叛”和远离所谓的科学(就算知道也没啥用),我们相信某些东西是确实存在的,就存在于朦胧的意识中,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领悟而已。
“科学是权威的解释,否则,就是臆造,是不符合逻辑的。”学术界尚可高谈严谨缜密,赛鸽界显然是不买账的。赛鸽并没有被科学全面地认识,凭借的是个人的直观经验判断,所以标准的不确定自然可以各抒己见,争吵不止;科学并不能解释赛鸽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人们茫然被动地接受现实,所以“谁也不能说服谁”。一个古老的眼砂话题,一直带着不同意见的混杂交错,树欲静而风不止,丝毫不介意在知识和科学上画上“自我认知”的圈。
当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我们会习惯性地用这个事实去“靠”所谓的知识点,一旦不符合“科学逻辑”,我们不会质疑知识和科学,而是事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