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自李汪以来,中国再无名家! 纵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赛鸽市场,也无法掩盖中国无名家的事实。就算我们有那么多的赛鸽大户,但大户只是大户,还称不上名家。所谓名家,大约首先是赛绩斐然,其次是育种成系,再次是鸽坛推崇。然而,纵观当前中国鸽界,以个人观点,尚无一人。原因何在?
一、玩物丧志与窝里斗
中国人对于宠物,不管是赛鸽或是其他,都有一个玩物丧志的刻板印象。除了养殖户因此获利之外,但凡加上赛的玩的成分,就与玩物丧志画上了等号。比如你养肉鸽,那是创业,如果你养赛鸽,那就是玩物丧志。如果你养蟋蟀卖钱,那是创业,如果你斗蟋蟀,那又是玩物丧志。不管最终你是否能通过这一行当赢得多少钱,但只要其中夹杂了玩的成分,旁人看你的眼光就多少有些鄙视。这也就不难解释鸽界那些形形色色无休无止的邻里纠纷了。
而对于鸽友本身来说,中国人好窝里斗,所谓文人相轻,互相之间难以有一个平等的地位交流。有成绩的,往往趾高气昂,没成绩的,也是满嘴的不服,如此一来,名声就坏了。所以目前所谓的名家,大多都是自封的,包括自己小圈子的推崇,而得不到鸽界大众的承认。
二、契约精神的缺失
中国人素有精明的名声,而这精明用到生活上,其实就是讲人情,而轻契约。比如鸽友之间交流,往往是小圈子行为。如果一个纯粹的陌生人前来买鸽,看到鸽友小圈子内的这种默契交流,心里想的肯定会是这些人在搞什么鬼。而在赛场上,各地屡见不鲜的作弊行为也让所有的鸽友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些什么人啊!想想,如果你处在一个作弊的赛场上,你会觉得对方是真才实学吗?显然不会,既然有了这样的心理,那又怎么会推崇出鸽界所谓的大家,进而使其成为名家呢!
三、赛鸽本身的不确定性
赛鸽种养训,引种交流是陌生鸽友之间形成联系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赛鸽水平的不同,鸽友引种之后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加上急功近利、博彩心理,对引种对象往往就心生怨恨,又何谈推崇呢。不仅如此,那些先前赛绩斐然的鸽友也会存在赛绩下滑等情况,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时间一败涂地,加上窝里斗的风声一传,如此一来,没有永远的赢家必然就会导致没有名家的结果。
四、宣传的杂乱
中国的赛鸽大户尽管也有赛绩斐然的,也有名声在外的,但对于名家本身,鸽友与信鸽媒体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自然导致对于名家称谓使用的杂乱。一些大户到欧洲一游,便称名家;一些大户公棚获几个奖,称为名家;一些小户协会夺个冠,也称名家;还有一些人自诩创立了某某品系,也称名家。如此杂乱,谁能认可。由于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名家的权威性可以说基本没有。既然没有权威性,那这名家的称谓自然也就没有人承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