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言 人:
|
刘宁玉 来自:青海西宁 2014年12月18日15:39:59 |
留言内容: |
22、 李老师,你好,你是专攻长程比赛的,我想请教一个“老话题”也是“新问题”,早年里长距离比赛很盛行时,大家在挑选种鸽时,除了血统、翔历、羽毛、骨骼等,就是还有一点:鸽眼。那个年代里对鸽眼可畏是有相当的讲究啊。在这里我请教李老师,你在养鸽圈里也是过来人了,不知道目前你对自己的种鸽在了解血统和家族的前提下,是否也很注重鸽眼?还有,在老一辈养鸽人中,他们很注重鸽眼中的品性圈(内线口:界于鸽眼志与瞳孔之间的那个圈圈),他们要求品性圈要宽、尤其是有不规则花边的品性圈是最好的种鸽眼。这个因素,李老师,你也注重吗?这些因素与当代的赛鸽所要求的是否相矛盾?以你多年的养经验,还请李老师帮忙指导指导。谢谢了!
|
|
展厅回复: |
青海刘先生你好!关于眼砂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很多鸽友提问。总体上看来它仅仅是家族遗传和个体身体健康的体现,随着年龄和身体状况有发展及变化。我的第一个眼底镜应该是文革中的产物,叔父传下来至今还在柜子中摆设纪念。四川鸽界可以说是眼砂论鼎盛时期最热衷的地区,10万鸽友当时毫不夸张起码8万带有眼底镜,能飞冠军的还是飞冠军,名落孙山的还是榜上无名。 我从20岁左右开始应该就主要依据血统和自身条件来判断信鸽,不再依据研究眼砂内容来判断;30岁开始注重信鸽的内在性格特征及遗传,这些年应该更加看重这方面同赛绩和血统家族史之间的有机统一。不同的信鸽品系有很多自己内在的家族性格特征,当然作为家族史的眼砂,也有自己的遗传特点。 脱离了血统家族史、赛绩和遗传能力去单独研究眼砂,无论是面砂、二层砂、底砂、还是内线口,各式眼志、水色。。。。全部都是神马浮云。 当代中国都是欧洲鸽系,它们的发源地比利时、荷兰,是看不到任何一个赛鸽大师用眼底镜来识别种鸽决定配对的。人类赛鸽近200年来,未曾有任何一位赛鸽杰出人士其成功是建立在研究鸽眼基础上的。可以说99.9%的欧洲鸽友都没有眼底镜,面砂、底砂、内线口是个什么东东,他们也未必知道。 不过欧洲也有眼志理论盛行之地,那就是英国。上个世纪中叶曾经风靡十来年,后来被抛弃。因为好几个当时号称掌握了“眼志”奥秘的鸽友发表文章阐释他们的“理论”,结果发现这几位“理论家”自己要么不赛鸽,要么没有持续好成绩,当然这些“理论”也就脱离了他们自己的实践基础,被鸽友们嘲笑抛弃,也就是自然结局。 我的眼砂观点很简单直白:第一要符合家族特征,第二要体现身体健康活力。一句话,生得“端正”就好。 一家之言,知悉并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