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鸽友即将来访,我因此没有回家,在单位里等待着鸽友的车来我好去接他,心里头还纠集着一个念头,我的高原17,到底是留下养老,还是将随着鸽友去他们那,在那里找到适合它们比赛的中长距离赛事,在那里去发挥这个中国独一无二的贵族血统鸽子飞远距离的优势。 一个没落的贵族血统,我一直这样看待我的高原雨点们。
想当年我们这很多鸽友都会因为拥有一系高原军鸽而沾沾自喜,就好象在起跑线上赢得了先机,在环法赛事里穿上了黄色领骑衫,这些雨点们也确实发挥了它们稳定,吃难天,耐山区恶劣竞翔条件的优势,不死必归或许有些夸张,但它们稳定的归巢率赢得了90年代鸽友的追捧。
那时的我们,追求的是回来得多,经得起放。
但渐渐的对鸽界的名利追求颠覆了传统,速度这个名词渐渐的覆盖了稳定。就连60岁的孙老在一场500赛事取得多羽奖后对鸽友的恭贺嗤之以鼻:回来得多起啥作用哦,差别个冠军分速那么多。
多渐渐的成了负担,成了鸽友笑谈的话柄:谁谁谁回来一网,高位奖一个都没得,好菜哦。
我于是也随波逐流,掘弃了对高原17的使用,公棚里打过比赛的雄留下了一羽,因为它留给我第一次打公棚美好而苦涩的记忆;高代的老血统留下一羽,因为它是个尽职尽责的好保姆;当年在500本地赛飞过19名的漂亮雨点雌也留下了,因为不断的有鸽友把它拿去,想要复制当年的辉煌。其它的,就早已下落不明了。想当年巅峰时期,棚里好歹也有20羽这路鸽子吧,那些在500中不断缓慢回来的鸽子,它们或许早就不在这个尘世间了吧。陈文广老先生看到这些,请万不要责备于我。不是我们改变了鸽界,而是鸽界改变了我和你。
没有再继续高原17的使用,但并不影响我对它们的厚爱,远在江苏慈溪的阿峰专程来拿走过两羽幼鸽,即将在2010年的远程赛事中发挥它们的优势,我的网络徒弟来万源,我也总会抓羽高原给他们,我说只有先通过有鸽子能在不同比赛中坚韧不拔的回来,新手们的兴趣才会更浓,才会积累经验和信心。想想当年,我们不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这次的老鸽友来,我想要把公棚飞过的那羽让他拿回去,在我这已经耽搁它好多年了,老鸽友和我追求的不一样,他想要培养飞得远,耐得坏天的鸽子,这一点,高原高贵的血统里,以生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