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狼狗,我们来到了楼上的鸽舍。 这是一个约6平方的小鸽舍,竹、木、铁丝网混塑料结构。 鸽舍分两间,外面都是活条棚,里面的当然是死条棚了。 黄鸽友的鸽子约40只,鸽子的胸部较平坦,身材修长,羽毛颜色深雨点为主,泛着黑亮的油彩;也有几只“绛”雨点。鸽子的眼睛油亮干结,炯炯有神。 我和阿文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老品系”啊!” 我们询问起这些鸽子的来历。 黄鸽友说:“10年前,一个70多岁的长者不养鸽子了,把鸽子送给了我的表哥。我表哥用它们的子代来参加当时的石湾信鸽协会的比赛。4年前,我表哥又不养鸽子了,看我喜欢就全部送给我了。” 阿文详细地了解了黄鸽友表哥的情况,原来都是老鸽友,一时间万分感慨:十年人事几翻新啊!现在不是流行家电下乡吗?想不到连鸽子也要下乡了。 感慨过后,我们回过神来,再仔细打量黄鸽友的鸽舍。 这鸽舍实在不敢恭维,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污水横流、遍地饲料;没盖的保健砂上盖着厚厚的鸽粪;装水的容器长满了苔藓,水里也堆着鸽粪,浑浊不清。 黄鸽友看着我们看鸽舍的表情,涨红了脸,呐呐地说:“我把鸽子当鸡一样养的,你们不要见笑。” 我和阿文都无语了。 既然是来“指导”的,好歹也要做点什么吧。 于是,我们叫黄鸽友把鸽子抓出来看看。 黄鸽友抓起一只深雨点的雄鸽子,递了出来。 我抓在手里,鸽子瘦瘦的,尾巴散开像一面扇子,瓣开嘴巴看看,里面长满了毛滴虫,成团状。 鸽子戴的是2001年石湾信鸽协会的大奖环,殷红色的脚环似乎还在炫耀着过去的辉煌,只是,眼前的鸽子与昔日的光辉已经极不协调。 怪不得鸽子越养越小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自由恋爱的状态下,在无休止的生育中,能出好的鸽子吗? 我心里隐隐作痛,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的“国血”吗? 也许,在10年前,它们都是我们养鸽前辈的“棚胆”级的鸽子;是我们前辈梦寐以求的“铭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赛事的改变,它们都成了首选的“淘汰对象”。也难得有这位“不会”养鸽子的黄鸽友的收容,这批鸽子才得以苟延残喘。 话说回来,这些鸽子并不是一无是处,归巢性好,能吃苦耐劳就是它们的长处。 我和阿文商量了一会,给了黄鸽友如下的建议: 1、淘汰全部的幼鸽。 2、挑选出6-8对身体条件好的种鸽子,其余的种鸽也淘汰掉。 3、马上建个好点的鸽舍,建离地棚。 4、改善卫生环境,勤换水和保健砂。 5、根据种鸽和选手鸽的情况,分开饲料的配方。 6、全部鸽子都要整理,包括打虫。 7、雄雌分棚,先调理好,到10月份,鸽子换好毛再重新配对。 黄鸽友一一记下了我们的建议,并要求我们帮他挑选鸽子。 于是,我们叫他把所有的种鸽抓出来看。 黄鸽友下楼拿了个台湾造的鸽笼上来,又搬了张小矮凳子给阿文坐。 阿文仔细帮他挑鸽子,一只小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麻雀嘴、小平头。这不就是久违了的“老掘头”吗? “ 当年飞株洲得冠军的“老掘头”的后代居然还有。”阿文说:“当年“老掘头”得了冠军,一个姓马的鸽友借去了,子代也得了冠军。黄鸽友的表哥和马鸽友是好朋友,把“老掘头”的后代给了黄鸽友的表哥也不奇怪的。” 于是,又引起了我们的一番感慨。 后来,阿文抓起一只大鼻子的老绛雄,说:“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高家绛”啊!当年,红谝半个中国的高家绛还有啊!” 最后,我们挑了10来只鸽子,雄多母少,戴2001年脚环的鸽子全部留下了。 阿文说:“这些是过去的“棚胆”级的鸽子,一定要保留,这些鸽子飞500公里没戏。但是飞700和1000都是不错的。现在,本地养的“老品系”的已经不多了,大约4-5家,你的鸽子的血统比其他人的纯,以后,你就专门养这些鸽子,专打700公里以上的赛事,也会出成绩的。” 阿文接着说:“你把这些鸽子养好,到了10月份,鸽子调理好了,我来帮你配对。鸽子不够的话,由我们提供种鸽给你;如果你想要飞500的鸽子的话,我们也支持你。” 黄鸽友自然又是连说:“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