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云南18怪,可能到过咱们云南的朋友都听说过,不过也许还有没听说过的,今天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说说. 云南第一怪:山有多高水常在. 一句话说尽云南地理特征,内涵深,包容广,所指准,把云南绝岭绵亘、泉溪滴流图,"山有梯田坝有海,谷有红河岭有泉"画面一一包揽。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独特地理现象,说的是哈尼梯田。哀牢山泉涌汩汩,流水潺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资源。 云南第二怪:溜索比船快. 该景观在怒江大峡谷上随处可见,他是在怒江上面横跨的钢索,当地人叫他溜索.他是人们过江的重要交通工具,有溜索的地方都是有两条,一条来的,一条回的,人们要过江只好用个滑轮做成的滑车挂在溜索上就可以一溜而过,在7-8 月涨水的季节,做船是根本过不了江的,只有溜索才可以让怒江上的居民出行无阻,我5月分到怒江就亲自体验了一回做溜索的感觉,那真是够快、够爽、够刺激。 云南第三怪:豆腐烧着卖。 “云南十八怪,豆腐烧着卖”,说“烧”,是云南方言,实际是“烤”。豆腐买来,先放三五日,即将豆腐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上覆稻草或纱布,待其略有酸臭味方才拿出。新鲜豆腐在火上烤不出那层"壳",入口发酸;太臭的豆腐烤不出"形",入口发腻。就是说,豆腐不臭不行,太臭也不行,要臭得恰到好处,这全凭感觉和经验。 烧豆腐要用栗炭火,炭火盆呈长方形,上置钢筋焊成的有缝烤盘。若火力过猛,则烤盘下垫起木索,使之升高寸许;火力偏小,则取下垫坨,使之贴近炭火。 吃豆腐要有佐料:干料,便是碗中只放辣椒面、胡椒面、味精、盐巴等佐料;湿料,则是在干佐料中再加入酱油及芫荽少许。后来又有"蒜油佐料",不放酱油,而放蒜油及卤腐汗少许,又另有滋味。 雪白的豆腐块滚满烤盘,排列有序,逐块翻烤,在中间的翻得勤,在边上的翻得慢。三五分钟扣,只见中间的若干豆腐块渐渐肿起,颜色变黄,原本四方形的豆腐块,眼见得膨胀成圆球形,可当得乒乓球一般拍跳,拿筷子压一压,略有弹性,便可吃了。将豆腐块掰作两半,外焦里嫩,直接蘸佐料吃。若是湿佐料,则外凉内烫,外浓内淡,入口香糯,浓淡相宜,味美到不可言传;若使干佐料,则外焦里烫,入口脆香,辣咸有之,美味亦难以言表。 云南第四怪 :石头长在云天外。 “石头长在云天外”主要说的是路南石林,她仿佛在日月精华滋润下如笋拔节,如竹生长,石林的大势与大气,石峰戟指,剑刃刺云,其势森然罗列,云天为之破,其锷未见残。 石为什么会长大而且成林呢?这一带地处喀斯特地貌的滇东高原中心,属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谓"喀斯特地貌"。因此到过石林的人无不赞美,无不称奇的。 云南第五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火车没有汽车快”,在所有"云南十八怪"中,这是流传最广的几怪之一。 "火车没有汽车快",在很大程度上,此说肇源于滇越铁路,因为滇越铁路所经过的多是崇山峻岭,在则坡度较大,在火车行走的时候就相对不易,真正的让火车做到了有力使不出,有劲用不上,故得“火车没有汽车快”一怪. 云南第六怪:粑粑叫饵块. "饵块"则专门称谓用米饭舂制而成的食物,《说文解字》的解释:"饵,粉饼也"。 "饵之言坚若玉珥也"。在制作时先将稻米蒸熟,再舂捣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饵"。 云南的筒状、卷状饵块属"年货"。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饵块是昆明官渡的好,尤以官渡子间人舂的包饵块最佳。用纯好洁净的宝象河水与饱满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饵块洁白细腻,筋骨好,又软又糯。 "瞥见子间兜裙屐,上市传呼饵块来"。 饵块的酱,昆明人最爱吃的酱是芝麻花生酱,这种酱香甜可口。G还有芝麻花生酱,还有甜酱、辣酱,甚至云南豆腐乳也做了饵块酱,还有甜酱、辣酱,甚至云南豆腐也做了饵块酱。 由"鸡丝炒饵丝"发展成了卤饵块,以"端仕街的卤饵块"最为出名油亮红润、浓香扑鼻,油而不腻。 大理巍山的"粑肉饵丝"可谓"都饵块"之精品。肥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瘦肉并不用刀切断丝,筷子一戳就分解开来。昆明塘双路有一巍山籍人士开了家小店,知情者找上门去吃,香饵块直吃得人油汗淋淋,颊齿留香。 除了咸的煮饵块外,还有甜的。如用甜白酒煮的"甜白洒饵块",用麻花白糖煮的"麻花饵?quot;、"牛奶煮饵块""等等,很受喜爱甜食者的青睐。 类似西安的羊肉泡馍是把饵块切成片烤熟后,一小块一小块地掰碎,泡进鸡汤中食用,类似西安的"羊肉泡馍",别有一番风味。 而在烧饵块中间夹睛一片卤牛肉,有 "滇味汉堡包"美称饵块制品也算是怪中一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