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16-5-1 16:14:45小雨 星期日
两场大赛两重天    作者:九天蓝燕居级别:新星
  28日特比500公里决赛,30日“黄山杯”500公里省联翔,两次大赛仅间隔2天,结果却截然不同,犹如冰火两种天。特比500公里决赛,放5羽,当天归1羽,获180名,次日归3羽,没有入围;“黄山杯”500公里省联翔,放7羽,当天归5羽,全部入围,分别获本会8、19、74、314、368名,(三关鸽王和省排名待定)。这样的差异也令我愕然。
  同样的鸽舍,同样的饲料,同样的饮水,同样的整理,同样的保健,同样的家飞,同样的训放,两批鸽子同处一个赛鸽棚,出现这样的差别,难道不奇怪吗?
  思前想后,我们平时能做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尽量把鸽子养健康,不生病,训放阶段不感染,搞好家飞和训放。
  实际上,差别还是来自鸽子本身,由“鸽子”转化为“赛鸽”,有自身的遗传因素,又有后天培育的因素。而后天因素,是一个能力积累的过程,能力的增长与鸽龄的增长成正比,比如训放的多少,竟翔的次数,归返途中应对各种天气的变化等,毫无疑问,这些都能提高鸽子的竟翔能力,而且是人为可控的,换句话就是自己可以操作的,俗话说:熟能生巧,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鸽子,没有后天的培养,能一蹴而就成为优良的赛鸽吗?和人类一样,“天才”也离不开现实,脱离了现实“天才”与“傻瓜”何异?
  从两次竞赛的情况看,特比500公里决赛,全部是6-10个月的鸽子,有的更小,没有经过大的风浪的洗礼,都是第一次参加大级别的竟翔,没有经验,没有历练,如同幼童蹒跚学步,怎能从容应对?当然特比环的鸽子,由于特定的情况,是不可能事先参加比赛的。如果我们从比赛的角度出发,赛前模拟赛事训练,是不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再看“黄山杯”500公里大赛,参赛的多为历年的“老”鸽,最起码也是前一年秋季的参赛鸽,不排除少数幼鸽。它们历经了大赛的磨砺,加之鸽龄的增长,从心里、生理各方面日趋成熟,应对各种变化就从容的多,我昨天放7羽,当天归5羽,全部获奖,我期盼的72号雌今天又归巢,都是去年参赛鸽,唯独一羽未归巢的是去年11月出的晚生鸽。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以上都是自己一家之谈,一棚之言,只不过有感而发,如对各位有启示,不妨试之,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弃之。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人对该日记发表评论!
  • 天道酬勤是真理
  • 作者养功可以的
  • 不输就是赢
  • 赞一个,作者有心了
评论内容:
 
         
 作者近期日记:
□ 2018-5-22 : 爱之悦
□ 2017-10-3 : 等待秋赛
□ 2017-9-20 : 训放小花絮
□ 2017-9-3 : 秋赛倒计时
□ 2017-7-30 : 努力做好当下
□ 2017-7-23 : 高温难当
□ 2017-7-19 : 小结
□ 2017-7-17 : 七月流火自逍遥
□ 2017-7-16 : 拍卖会落幕
□ 2017-7-16 : 安徽省三关鸽王公益拍卖会
>> 查看所有日记

这里是记录养鸽人心情的空间……
www.chinaxinge.com 中国信鸽信息网